祖國醫學對腫瘤的認識與發展
早期的認識
早在距今約3500多年的殷周時代,古人對腫瘤就有所發現,殷墟甲骨文上已記有“瘤”的病名。該字由“疒”及“留”組成,說明了當時對該病已有“留聚不去”的認識。這是現今發現的中醫記載腫瘤的文獻。
2000多年前的《周禮》一書中已記載與治療腫瘤一類疾病有關的?漆t生為“瘍醫”。“瘍醫掌腫瘍……之齊。”腫瘍包含腫瘤,說明公元前11世紀對腫瘤已有了認識。至今,日本、朝鮮仍將腫瘤稱之為“腫瘍”。在當時就主張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其中內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調之”。外治則用“祝藥,……殺之齊”。“祝”意為用藥外敷,“殺”是用藥腐蝕惡肉。“祝”、“殺”都為現代治療腫瘤的常用方法。
在當時的醫家除了對腫瘤的成因與預后有一定的認識外,所描述的某些疾病的癥狀與現代腫瘤學所描述的癥狀也是相一致的。對常見腫瘤已有了初步的診斷概念。如“三陽結謂之膈”。“膈塞閉絕,上下不通”。與食管、賁門的腫瘤造成的梗阻相一致。“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其病難治”。與胃癌相一致。“在腸累之時,賁響腹脹……飧泄,……糜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這種便秘、腹瀉交替出現,腹部腫塊與大腸癌及其腹部轉移時出現的癥狀相同。
東漢的張仲景對腫瘤與非腫瘤的臨床表現和預后的區別進一步發展了《難經》的論述,他認為:“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中指出:“婦人之病……令陰掣痛……或引腰脊……膝脛疼煩……久則羸瘦…”。上述有關婦人下腹疼痛的描述,與現今臨床上由惡性腫瘤在盆腔內產生了廣泛轉移和浸潤而引起的腰部和下肢酸痛的臨床癥狀相似,特別是“久則羸瘦”,很符合由惡性腫瘤晚期所引起的惡病質的情況。
漢代著名醫家華佗在《中藏經》中指出:“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發展了《內經》中有關腫瘤病因的說法,認為腫瘤的起因還因臟腑的“蓄毒”所生。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對腫瘤發病機制的認識不僅認為它是一種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而且還認為它是以內因為主的發病機制,發展了《內經》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也與今天的腫瘤發病原因相一致。
在治療上,葛洪用海藻“療頸下結囊……成癭者。”到目前為止,海藻仍然是治療甲狀腺腫瘤的常用藥。而當時盛行的煉丹術,發明的“紅升丹”、“白降丹”之類的藥物,對腫瘤的治療起到了推動作用,如華佗治療噎膈反胃方中有丹砂等,這些丹劑藥對體表、粘膜的腫瘤的外治方法起到了一個里程碑的作用。中醫腫瘤學在秦漢時期已初露端倪,為以后的中醫腫瘤學說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在《四部醫典》中也有用灸刺,粉藥治療“癭瘤”,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受當時所處的環境影響,診斷手段的限制,醫家對體表的腫瘤,或體表癥狀出現較早的腫瘤描述較多,記載的治療方法也較多,并且比較成熟,醫家們對內臟腫瘤的發生與發病也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并記錄下來,雖然按現在的診斷標準,這些腫瘤已在臨床上出現明顯的癥狀、體征,大多數已不是早期的腫瘤病,但是他們仍然沒有放棄治療,并且總結了許多方劑,至今在臨床上仍然有許多方劑在使用。
* 溫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實有效,只供業內專業人士研究使用,不作為用藥指導和對患者的承諾保障。
上一篇:《肝癌瘀毒論》 下一篇:《原發性肝癌中西醫結合治療學》